易贵,字天爵,明朝贵州宣慰司所属贵竹长官司(今贵州铜仁)人。
明英宗正统十二年(公元1447年)举人,明代宗景泰五年(公元1454年)进士。历官兵部主事、礼部郎中,出任湖广辰州知府。在辰州,崇学校,恤民情,遇事明而能断,不胁于势利。为官刚正,待民一如家人,并教民革除旧习,有古循吏风。离任后,归里杜门校书十余年。淹贯群经,尤长于《易》。尝购别业于铜仁北二里许,读《易》岩谷中,至今犹存点《易》岩,著有《群经直指》、《易经直指》、《诗经直指》、《竹泉文集》等,均佚失。黔人著述见于史者,别集始于王训,经说始于易贵,均为明朝贵州文教鼻祖,其开创之功,不在道真、盛览之下。
人物简介
易贵,字天爵。贵筑长官司(今铜仁市)人,祖籍江西吉水。正统十二年(1447年)举人,景泰五年(1454年)进士,列二甲第二名。易贵性格刚正,学问博渊。历任州县官,后荐升辰州知府。所至兴振文教,体恤民情。为修葺阳文庙,易天爵捐俸首倡,众绅乐输,除增饰殿宇外,新建两及门、棂星门,命工匠重塑孔子圣像及十哲之像,又铸造铜爵、铜尊等礼器,设置钟磬琴瑟,按期举行盛大祭祀礼仪,大开郡人向学之风。又创修《辰阳府志》若干卷,收罗宏富,考订精审。天爵明敏善断,精于折狱,民间长期流传着易知府杖石得盗的故事。三百年后,贵州诗人莫友芝路经辰阳参观文庙。主管者向他介绍当年易知府所塑的圣像和所制的旧礼器,对这位循吏赞不绝口。
贵州诗人莫友芝路经辰阳参观文庙。主管者向他介绍当年易知府所塑的圣像和所制的旧礼器,对这位循吏赞不绝口。
易天爵以年老辞官归里,闭户着书十余年才谢世。他淹贯群经,尤精于《周易》,曾构筑别墅于城北二里左右的岩谷间,在此评点《周易》人们称之为“点易岩”。据《明史·艺文志》、《千顷堂书园》等记载,易贵着有《诗经直指》15卷、《易经直指》15卷、《竹泉文集》15卷。惜已佚。仅见少数诗章。但其开启黔中研治经术之风的功绩,是永不磨灭的。
易贵与明代贵州地方性经学的形成
莫友芝在论说贵州学者易贵时说:“黔人着述见于史者,别集始于王教授(王训),经说始于先生,并明一代贵州文教鼻祖,其开创之功不在道真、长通下。”莫氏说王训和易贵均为明代贵州建省后的“文教鼻祖”,他们对贵州文化作出的杰出贡献,不亚于两汉时期的盛览和尹珍。这个评价是很高的。王训是诗人、文学家,不在本篇讨论范围,可不必论;独易贵则是经学家,他淹贯群经,着述宏富,完全称得上是贵州经学的开创者。故言明代贵州经学,应首推易贵。易贵字天爵,乃贵州宣慰司所属之贵竹长官司(今铜仁市)人。他是正统二年(1447)的举人,景泰五年(1454)的进士,廷试二甲第二。历官兵部主事、礼部郎中,后出任湖广辰州知府。史称其“幼聪悟而出群,长而性通朗刚正,淹贯载籍。宦辙所至,崇学校,恤民隐,遇事明而能断,不怵于势利,有古循良风,”是一位典型的儒家学说培养出来的人物。后来他辞官归田后,潜心研究经学十余年,“尝构别业于铜仁北二里许,读《易》岩谷中,至今犹称‘点易岩’。”
关于他的着述,《黔诗记略》说有《易经直指》十五卷,《明史·艺文志》、嘉靖《贵州通志》、朱彝尊《经义考》均录有《诗经直指》十五卷,乾隆《贵州通志》、道光《铜仁府志·艺文略》俱言有《群经直指》一书,此外,万历《贵州通志》、黄虞稷《千顷堂书目》还记有《竹泉文集》十五卷等。然而,非常可惜的是,易贵这些着作现已全部失传,所以我们今天对他的学术思想无从说起,不过,就时代而论,易贵的书完成于王阳明在贵州创立心学以前,其时的学术主流是程朱理学,易贵的学术思想定与程朱理学有关联,应是当时程朱官学的“预流”之人,由此言之,易贵便是明代贵州经学与中原文化接轨的第一人,他的历史贡献是不能抹煞的。
易贵是贵州经学的前驱先路,这是没有问题的,但真正推动贵州地方性经学形成的重要人物则是王阳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