会对铁路建成十年后的收益分配提出疑议,以筑路之外的借款事前没有协商为由,反对签约,事未成功。以王文华为首的贵州少壮派军人则以军队粮饷被扣进行-,逼迫财政厅长张协陆公布收支账目,迫使张协陆自杀。
1920年,王伯群跟随孙中山回粤恢复军政府,在广州任大-参议兼军政府交通部长。王之弟文华于1921年(民国10年)3月被刺后,王受任贵州省长。因袁祖铭“定黔军”入据铜仁,行至铜仁,未果。
主要政绩
1924年,孙中山倡议南北协商,和平统一。王伯群随同孙中山北上,奔走各方。不幸孙中山逝世,王继承遗志,回上海继续活动。1925年任段祺瑞执政府临时参议院议员。1926年,北伐战争成功。王伯群出任上海财政委员会委员。1927年,王伯群任交通部长兼交通大学校长 及招商局监督。时因连年兵祸,交通事业备受摧折。王上任后,拟定交通事业革新方案,主张振兴铁路,统一邮政,创办航空,发展电讯,整顿交通教育,并拟有具体办法。任中身体力行,致力于交通改革,发展民族交通事业,并多有建树。
其主要政绩有:
收回外人主持之财政,免去法国人铁士兰邮政总办职;建立财政储金汇业局和真茹国际大电台;
取消外国人在国内设立的电信营业局,设立国际电信局;开设南京、上海、武汉、青岛自动电话;
将建设委员会在各地所设之无线电台收归交通部统一管理;接收英国人所设烟台、威海卫水线收发处;
将腐败的招商局收归国营;
恢复吴淞商船专科学校;
停止海关、海乡的航空管理局,创设航政局接管其事,推行新政;
设立沪、蓉航空管理处,开通定期航班,并与美商合办中国航空公司,与德商合办欧亚航空公司;
订立重要交通法律、法规。是时,航空方面已有一定系统,完成立法程序。而电信条例、财政汇兑国立法及邮政储金法已颁布施行。
1932年,王伯群辞交通部长职,受国民政府委派为西南专使,到四川调停军阀纷争。事未成功,匆促回京,所乘专轮被查获-,涉嫌辞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职务。1943年,当选国民政府委员,连任中央执行委员、国史馆筹备委员。
教育生涯
创办大夏大学
1924年,王伯群与前厦门大学教授欧元怀、王毓祥等应三百失学青年要求在上海创办私立大夏大学(今华东师范大学) ,聘马君武为校长,王任董事长。
1927年,马君武因筹备广西大学,辞大夏校长职,王伯群任校长。大夏创办之初,因无固定校址,以租房作教室。
1929年春,学生逾千人,租房不能容纳,王伯群自出白银6、7万两,贷款三十多万元,于次年建成占地三百余亩校舍,包括教学大楼、大礼堂、理科实验室、图书馆、体育馆、医疗室、疗养院、教职员宿舍、男女生宿舍、饭厅、浴室等建筑群及一条蜿蜒秀丽的校河等。在当时上海40多所私立大学中,以建筑宏伟,环境优美著称。
大夏西迁
抗日战争开始,大夏大学一度与复旦大学合并成为联合大学,一设庐山,称复旦大夏第一联合大学,一设铜仁,称第二联合大学。庐山联大以原复旦师生为主,铜仁联大则以原大夏师生为主。后庐山联大迁重庆,与铜仁相距不远,遂解除联合,各恢复原校名。
1940年,王多方劝募,择定于铜仁城郊花溪辟地2000余亩为固定校址,因经费不足,只完成校舍三栋。1942年,国民政府教育部拟将大夏大学与贵州农工学院合并,改名为国立贵州大学,引起大夏师生强烈抗议。王当即赴渝奔走各方,商诸各校董,要求教育部收回成命,终得维持大夏大学体制不变。
1944年,日军窜扰黔南,王安排大夏全体师生迁往贵州赤水,心力交瘁,积劳成疾。
抗战期间,王伯群在贵州极力筹办实业,先后发起组建永仁两岸川盐运销处、聚康银行、聚康公司、利民公司等。
1944年12月20日,王伯群因胃溃疡病逝于重庆陆军医院,终年60岁。遗有子女5人。遗著有《交通事业改革方案》、《电政设施三年计划》、《航政建设纲要》、《伯群文集》等。
1945年1月25日,国民政府发表褒扬令,其文如下:
国民政府委员王伯群,性行端谨,学识宏通。自讨袁护法诸役,无不奔走策勉,克襄大业。首都奠定,入掌交通,规划设施务臻完善,溯后息赞枢府,献替尤多。比岁弹心教育,为国储才,学府西迁,备极劳瘁,国难未已,倚异实深,遽用溘逝,易胜轸悼,应予明令褒扬。生平事迹,存备宣诸国史馆,以彰忠荩 ,此令。
1920年,王伯群跟随孙中山回粤恢复军政府,在广州任大-参议兼军政府交通部长。王之弟文华于1921年(民国10年)3月被刺后,王受任贵州省长。因袁祖铭“定黔军”入据铜仁,行至铜仁,未果。
主要政绩
1924年,孙中山倡议南北协商,和平统一。王伯群随同孙中山北上,奔走各方。不幸孙中山逝世,王继承遗志,回上海继续活动。1925年任段祺瑞执政府临时参议院议员。1926年,北伐战争成功。王伯群出任上海财政委员会委员。1927年,王伯群任交通部长兼交通大学校长 及招商局监督。时因连年兵祸,交通事业备受摧折。王上任后,拟定交通事业革新方案,主张振兴铁路,统一邮政,创办航空,发展电讯,整顿交通教育,并拟有具体办法。任中身体力行,致力于交通改革,发展民族交通事业,并多有建树。
其主要政绩有:
收回外人主持之财政,免去法国人铁士兰邮政总办职;建立财政储金汇业局和真茹国际大电台;
取消外国人在国内设立的电信营业局,设立国际电信局;开设南京、上海、武汉、青岛自动电话;
将建设委员会在各地所设之无线电台收归交通部统一管理;接收英国人所设烟台、威海卫水线收发处;
将腐败的招商局收归国营;
恢复吴淞商船专科学校;
停止海关、海乡的航空管理局,创设航政局接管其事,推行新政;
设立沪、蓉航空管理处,开通定期航班,并与美商合办中国航空公司,与德商合办欧亚航空公司;
订立重要交通法律、法规。是时,航空方面已有一定系统,完成立法程序。而电信条例、财政汇兑国立法及邮政储金法已颁布施行。
1932年,王伯群辞交通部长职,受国民政府委派为西南专使,到四川调停军阀纷争。事未成功,匆促回京,所乘专轮被查获-,涉嫌辞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职务。1943年,当选国民政府委员,连任中央执行委员、国史馆筹备委员。
教育生涯
创办大夏大学
1924年,王伯群与前厦门大学教授欧元怀、王毓祥等应三百失学青年要求在上海创办私立大夏大学(今华东师范大学) ,聘马君武为校长,王任董事长。
1927年,马君武因筹备广西大学,辞大夏校长职,王伯群任校长。大夏创办之初,因无固定校址,以租房作教室。
1929年春,学生逾千人,租房不能容纳,王伯群自出白银6、7万两,贷款三十多万元,于次年建成占地三百余亩校舍,包括教学大楼、大礼堂、理科实验室、图书馆、体育馆、医疗室、疗养院、教职员宿舍、男女生宿舍、饭厅、浴室等建筑群及一条蜿蜒秀丽的校河等。在当时上海40多所私立大学中,以建筑宏伟,环境优美著称。
大夏西迁
抗日战争开始,大夏大学一度与复旦大学合并成为联合大学,一设庐山,称复旦大夏第一联合大学,一设铜仁,称第二联合大学。庐山联大以原复旦师生为主,铜仁联大则以原大夏师生为主。后庐山联大迁重庆,与铜仁相距不远,遂解除联合,各恢复原校名。
1940年,王多方劝募,择定于铜仁城郊花溪辟地2000余亩为固定校址,因经费不足,只完成校舍三栋。1942年,国民政府教育部拟将大夏大学与贵州农工学院合并,改名为国立贵州大学,引起大夏师生强烈抗议。王当即赴渝奔走各方,商诸各校董,要求教育部收回成命,终得维持大夏大学体制不变。
1944年,日军窜扰黔南,王安排大夏全体师生迁往贵州赤水,心力交瘁,积劳成疾。
抗战期间,王伯群在贵州极力筹办实业,先后发起组建永仁两岸川盐运销处、聚康银行、聚康公司、利民公司等。
1944年12月20日,王伯群因胃溃疡病逝于重庆陆军医院,终年60岁。遗有子女5人。遗著有《交通事业改革方案》、《电政设施三年计划》、《航政建设纲要》、《伯群文集》等。
1945年1月25日,国民政府发表褒扬令,其文如下:
国民政府委员王伯群,性行端谨,学识宏通。自讨袁护法诸役,无不奔走策勉,克襄大业。首都奠定,入掌交通,规划设施务臻完善,溯后息赞枢府,献替尤多。比岁弹心教育,为国储才,学府西迁,备极劳瘁,国难未已,倚异实深,遽用溘逝,易胜轸悼,应予明令褒扬。生平事迹,存备宣诸国史馆,以彰忠荩 ,此令。